首页 > 重生在火红年代 > 第573章 国际化的教材编写团队

我的书架

第573章 国际化的教材编写团队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滋滋滋”

华芯大厦中,正在运行的传真机上,不停的发出正在工作的声音。

在机器前等待传真结束的何光钦,面对正在运行的传真机正在传输的文件,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认真的整理每一份打印好的纸张。

随着最后一页纸缓缓吐出,传真终于结束。

何光钦迅速拿起文件,仔细核对每一页的内容,确认无误后,小心翼翼地将文件整理好,直奔李清风的办公室。

“李老师,教委的传真过来了,您看一下。”何光钦轻轻敲开办公室的门,将文件递到了期待着看着自己的李清风面前。

快速的接过新鲜出炉的文件,只见第一页上,上赫然写着:“特邀李清风先生担任全国高校半导体与计算机教材主编”

拿到教委的正式书面授权后,李清风当天便开始了行动。

不但从内地的华芯和柠檬公司抽调人手,就连香江,日本,美利坚,欧洲等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也收到了调令。

柠檬公司这么多年积累的大量精英级工程师被李清风的一纸调令,汇聚到了首都这个国家的心脏城市。

李清风旗下的企业,加上教委协调的国内各个顶尖高校的教授学者,很快组建起了一支阵容豪华的教材编写团队。

这支团队汇聚了理论研究,技术实践,教育教学等多领域的精英,对于此时的国内教材编写情况来说,这个人员配置,妥妥的天花板级别。

蒋一平由于李清风的关系,也混进了这次的编写团,主要负责企业人员和高校人员之间的联络工作。

当蒋一平仔细研究过本次编写团的成员名单以及背景后,蒋一平找到了李清风,提出了人员配备的不足之处。

“清风,我觉得这次的团队人员配置上有些问题”

“嗯?问题?什么问题?”李清风也一愣,连忙接过人员名单查看了起来。

看着着急翻开人员名单的李清风,蒋一平开口提醒道:“你没发现吗?这次团队里的人员,主要都是计算机从业者,半导体从业者虽然也够用,但是在履历上,完全没办法跟计算机专家比”

停下翻看的动作,李清风无语的看了蒋一平一眼。

柠檬公司是靠软件起家的,是全世界最大的软件制作商,又不是最大的半导体企业,以柠檬公司为主体的人员,自然是计算机领域的实力强啊。

迎着李清风的白眼,蒋一平尴尬的解释道:“清风啊,国内在软件领域,因为你的关系,在国际上也算是一流的,这次的教材主要偏重点是半导体行业”

“我就说这种好事怎么会落在我头上,原来是打着这个主意”

此话一出,李清风立刻反应了过来,前面收到编写教材的消息,有些兴奋,没有太深入的思考。

现在回过神来,又听了蒋一平这么一番话,立刻意识到了教委的想法,这是让自己出力啊。

跟着蒋一平对视了一会,很快,老实的蒋一平便败下阵来,讪讪的干笑两声来掩饰尴尬。

李清风撇了撇嘴,也没有多说什么,开口说道:“好吧,我试着邀请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国外的一些专家请过来”

“那就太好了,清风我相信你”

“你的信任不值一提”

“。。。。”

明白教委是什么意思后,李清风心里就有了谱,当即便开始琢磨应该邀请哪些人来。

首先斯坦福那边肯定是没有问题,这些年在硅谷的反哺之下,斯坦福的实力强的可怕,在学术研究,人材培养,产业合作等多方面都展现出强大的实力。

不但在计算机以及软件领域开始发力,就连半导体领域,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处于非常领先的水平。

自70年代末以来,斯坦福在芯片领域就已经开展了许多前沿性的研究,尤其是在半导体材研究方面,实力更是惊人。

涵盖了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设计,纳米电子学等多个关键方向。

他们目前正在研究的提高芯片性能和降低功耗的新型材料,为后来的芯片技术突破打下了基础。

李清风作为斯坦福的知名校友,利益输送人,只要向学校发出邀请,董事会肯定会给李清风这个面子,哪怕此时双方国家的关系并不友善。

毕竟科学无国界嘛。。。

除了斯坦福外,英特尔应该问题也不大,所以说英特尔跟华芯之间有些龌龊,但是并不影响跟柠檬公司的盟友关系。

这点小忙,只要李清风提出,应该也不会拒绝。

还有欧洲的诺基亚,也和柠檬公司有着合作,如果李清风邀请他们应该也不会拒绝。

虽说实力差了点,但是在手机芯片领域,实力还是不错的,还是有那么几个扛把子的人物。

特别是在数字电路设计,模拟电路设计上,经验丰富,一点不比摩托罗拉的高级工程师差。

除了这三家以外,剩下的就有些难了,只能凭运气发些邀请函试试,来的话就来,不来的话就算了。

李清风迅速行动起来,他先给斯坦福大学负责学术交流的副校长发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邮件。

在邮件中,他详细阐述了此次教材编写对于华国半导体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以及对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同时,还提及了自己与斯坦福的深厚渊源,以及多年来为学校和硅谷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没过多久,斯坦福大学那边就给出了回复。

结果没有出乎李清风的预料,副校长在邮件中表示,斯坦福非常重视这次合作,很乐意派遣在半导体领域顶尖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加入编写团队。

他们对能为华国培养半导体人才贡献力量感到荣幸,并且相信这将进一步促进中美在半导体学术领域的交流。

他们除了要求在编写人员名单首页加入派过来的教授名字外,并没有其他要求。

诺基亚那边更是简单,柠檬公司只是发了一个邮件过去,那边便立刻同意了柠檬公司的请求,答应派出公司最优秀的工程师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当中去。

相比于顺利的斯坦福和诺基亚,英特尔那边不是那么的顺利。

英特尔对于李清风在华芯上的龌龊一直耿耿于怀,面对李清风的邀请,不怎么情愿派出自己的高级工程师,只是想随便找人打发了事。

英特尔圣克拉拉总部,技术总监凯文·米切尔正盯着柠檬公司传来的邮件皱眉。

弹了弹手上的烟灰,凯文不屑的说道:“你们在开玩笑吗?让英特尔的高级工程师去教华国人怎么做芯片?”

“是的,经过董事会的讨论,董事会觉得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李先生的邀请,毕竟华国在芯片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伟大的英特尔伸出援手”助理凯撒耸耸肩,无奈的说道。

凯文把打印出来的邮件内容拍在桌子上,愤恨的说道:“去年华芯抢了我们在图形加速卡上的全部份额,今年就向我们求助,简直是厚颜无耻,我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但柠檬公司刚刚更新了内存管理技术专利的授权协议。”助理凯撒轻声提醒道:“如果他们收回内存管理技术专利的专利共享的话,对于我们公司很不利”

“另外,根据柠檬公司的代表所说,AMD最近一直在寻求柠檬公司在技术上的支持.”

凯文扯松领带的手指僵在半空,威胁,赤裸裸的威胁。

但凡不是个傻子都能听出柠檬公司代表话里的威胁,怪不得董事会能通过这项决议。

凯文心中暗自叫苦,他明白,在商业利益面前,英特尔很难拒绝柠檬公司提出的这点小事。

沉默良久,凯文终于长叹一口气,无奈地说道:“看来我们也没有别的选择了,通知技术部的乔治和研发部的艾米丽,让他们准备一下,加入前往华国的教材编写团队,这两个人在芯片架构和制程工艺方面的造诣很深,应该能满足对方的需求。”

凯撒点了点头,正准备转身离开,凯文又补充道:“告诉他们,虽然是去帮忙,但也不能把我们英特尔的核心技术毫无保留地透露出去,在保证教材质量的前提下,把握好分寸。”

除了以上这三家百分百把握的高校和企业外,其余也有不少高校接受了李清风的邀请,答应共同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当中去。

随着国际专家的陆续加入,李清风重新调整了编写团队的架构。

将国内的高校教授,工程师与国际专家们进行了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在知识和经验上实现优势互补。

当世界各地,在半导体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专家学者,工程师们陆续抵达华国首都时,李清风亲自前往机场迎接。

每一个学者专家从飞机上下来后,李清风都会主动的上前与对方一一握手,感谢对方对华教育事业的支持。

在第二天的欢迎午宴上,李清风举起酒杯,向众人致辞:“各位,感谢大家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参与这次意义非凡的教材编写工作。”

“我们汇聚于此,是为了共同推动半导体教育的进步,为世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半导体人才。这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与担当。”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大卫站起身来,微笑着回应:“李,能参与其中是我们的荣幸,斯坦福一直致力于学术交流与合作,希望这次我们能共同编写出一本具有开创性的教材。”

午宴结束后,李清风立刻组织编写团队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室内,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员们围坐在一起,气氛相当的热烈。

半导体行业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有名的专家学者就那么一些。

他们中间不乏很多人互相认识,甚至还有师生关系的存在。

平时见不到面,这次好不容易见到,便热络地交流起来,会议室里瞬间充满了各种语言的问候声和寒暄声。

等众人的寒暄结束,李清风便开始介绍起了教材编写的总体目标和大致框架。

“我们的教材要涵盖半导体的基础理论,前沿技术以及实际应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来自英特尔的乔治接着发言:“在芯片架构部分,我建议增加最新的异构计算架构,这是未来芯片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就连李清风也是暗暗点头。

英特尔的人确实有点水平,在人工智能兴起后,异构计算架构确实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被普遍认为异构计算架构很有可能是未来芯片的发展方向。

除此之外,诺基亚的工程师安娜也提出了在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设计章节,可以结合手机芯片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异常激烈。

李清风认真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要点。

经过一个下午,外加大半个晚上的讨论,团队初步确定了教材的大概框架。

后面又用了三天的时间,确定了各章节的具体编写分工与时间节点,形成了以高校教授为主导,科技大厂工程师为辅的编写模式,每个成员都明确了自己的任务。

接下来的日子里,就开始了紧张的资料收集和内容撰写工作。

由于国内和国外的教育理念不同,在共同编写时,在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上,出现了不小的分歧。

外国成员认为应该深入讲解专业知识,以满足高水平学生的需求。

国内的教授专家则主张内容更通俗易懂,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双方的分歧,搞的李清风不得不出面,组织所有人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在保证基础知识全面,准确的前提下,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分层讲解的方式。

设置基础部分,拓展部分和深入研究部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本章完)

sitemap